武職網訊(通訊員 王亞琴)羅亞松,女,湖北襄陽人,中共黨員,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通信13301班學生,2015年9月應征入伍。2017年6月參加全國士兵學員統考,以全軍陸軍女兵第一名的成績被南京陸軍工程大學錄取。
揮别大學 奔赴軍營
2013年9月,羅亞松來到武職,對大學生活充滿熱愛與激情。在學習和工作上,羅亞松勤奮好學、踏實肯幹,成績優異,連續三學期獲得學校獎學金,先後擔任過班級團支書、院學生會辦公室主任等職務,積極協助老師開展工作。
2014年9月,羅亞松被學院選拔擔任輔導員助理,配合教官、協助輔導員到葛店對大一新生進行思想引導和組織管理。由于2014級新生當時在葛店校區,工作上多有不便,但她絲毫沒有退縮,工作起來認真負責,借助與新生同齡的優勢,很快就與新生打成一片。他們白天呆在軍訓場地與新生聊天談心、交流心得、答疑解惑、整理資料,協助學生科執行學校學院下達的各項任務,晚上得留在葛店校區走訪查寝,調研新生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做好引導工作,傳遞正能量。有課的時候還得返回關山校區上課,就這樣來回奔波,一忙就是大半個月。每當有人問她累不累的時候,她就會說:“自己剛轉變為學長,對新生的處境和困難都非常了解,希望用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去幫助他們成長,工作雖然很多,但是能為學弟、學妹們做點事情真的很開心。”
綜合表現優異的羅亞松在大二時就被發展為中共黨員。在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她展現了學生黨員最好的面貌。學生科長黃大海對她的印象深刻:“羅亞松工作細緻耐心、責任心強,時刻以一名黨員的标準嚴格要求自己,用實際行動展現着當代優秀大學生的精神風貌。” 輔導員鄭薇在評價羅亞松時說:“她品學兼優、樂于助人,是老師眼中的優秀學生,是同學們心中的榜樣。”
同學們都知道,羅亞松的内心深處一直藏着橄榄夢。2014年,聽到大學生應征入伍的消息,她毫不猶豫地在網上報名了。結果,因為體能測試沒有通過,她被拒之門外。雖然每年應征入伍的女兵名額少,競争激烈,也遭遇過失敗,但這些并沒有打消羅亞松從軍的積極性。她找到自身的不足,堅持每天運動一小時以上,努力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
2015年8月,帶着新的期望,羅亞松又一次報名,敲擊鍵盤填寫報名表的聲音,很快淹沒在校園裡那五顔六色的征兵海報和各種熱烈激昂的征兵宣講中。經過體檢、體測、政審,到最後面見征兵幹部,羅亞松記不清跑了多少次征兵部門,終于跨過重重關卡,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入伍通知書。
2015年9月,羅亞松身着鮮豔的迷彩服,奔赴河南新鄉。随着一聲長鳴的汽笛,羅亞松踏上新的征程,開始為期兩年的軍旅生涯。或責任,或熱愛,隻因那裡有她的光榮與夢想,一位溫柔嬌麗的都市女孩成為一名剛強堅毅的軍中綠花。
克服困難 融入部隊
人人都愛軍人光鮮亮麗的一面,總以為穿上一身帥氣軍裝便能搖身變成男神女神,然而,隻有經曆過無數磨練,才懂得他們飽經憂患卻愈顯剛毅的眼神從何而來。
直到出發前一晚才知道将去河南新鄉的羅亞松,成為了濟南軍區陸軍某集團軍的一員。同大多數新兵一樣,剛入伍,就要參加為期1年的軍事訓練,訓練内容包括部隊生活紀律訓練、體能訓練、心理素質等各個方面。基礎體能訓練是長跑,以前在學校,頂多跑個800米、1000米,而部隊裡動辄跑6公裡,且每天早晚都要跑。這對從小在家嬌生慣養的羅亞松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起初,羅亞松跑到3公裡就跑不動了,但她并沒有氣餒,在戰友的鼓勵下咬牙跑完了全程。因為離家太遠,且訓練辛苦,剛進入部隊時,羅亞松一度很想家,不時偷偷抹眼淚。
早上5點半起床、将被子疊成方塊,8點出操,每天擦地闆,不能使用手機,一個星期隻休息一天……剛從校園出來的羅亞松一下子手足無措。但“既然選擇了軍營,就要無怨無悔”,羅亞松一直這樣激勵自己,告訴自己堅決不打退堂鼓。“當兵不是為了吃苦,但當兵一定要吃得起苦”,沒當困得眼睛都睜不開時,羅亞松就會擡頭看看新兵連走廊上貼着的标語,再低下頭,手中的軍被已經漸漸成型、有棱有角,疊成了方方正正的‘豆腐塊’。她慢慢改掉身上的學生習慣,進入“部隊模式”,将自己投身到部隊的融爐中去。
無怨無悔 在熔爐中錘煉火紅青春
從《亮劍》到《戰狼》,軍事題材影視劇的熱播吸引了無數大學生選擇參軍入伍。然而,切身體會過軍營生活,許多人都會糾結于想象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再也沒有通宵狂歡與賴床不起,取而代之的是趴在走廊上疊被子的強睜睡眼;再也沒有自作主張與随心所欲,取而代之的是令行禁止、絕對服從。
“你一個女孩子,放着舒服日子不過,為什麼要當兵?”“你質疑過自己的選擇嗎?” 這是她被問到頻率最高的問題。部隊平時訓練要求嚴格,步伐一緻,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有半點松懈。從小到大都沒離開過書桌的文弱書生,剛開始覺得新兵訓練的日子很苦很難熬,她說:“我當時是累到懷疑人生,當兵很苦,但不苦又當什麼兵呢?”如今再談起這兩年的經曆,羅亞松的嘴裡滿是驕傲與不舍,沒有絲毫的後悔,她說:“未來的我,一定會感謝自己做出的這個選擇。”
兩年的軍旅生涯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鍛煉,它對人生深度和厚度的影響價值不可估量。對羅亞松來說,部隊是她人生中的另一所大學。部隊教給她的,一點不比學校少,“做一名合格軍人,也并不比做優秀的學子簡單,大學不會是人生的全部,就像軍營也不會是人生的全部,但努力和堅持是。”她說,“經過一段适應期後,苦點累點我不怕了,隻怕自己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
由于訓練強度大,羅亞松每天上床不到三秒鐘就睡着了。 寒來暑往,曬黑、中暑、凍傷都是尋常事,但羅亞松并不在意,她說:“當時隻想着完成任務,個人的得失無所謂,趁年輕多經曆一些事情,追求到自己想要的,成為自己所仰慕的自己,是多麼美妙的事情。”
部隊訓練中有個規定,同一連中隻要有一個人犯錯,大家全部跟着受罰,被大家戲稱“一人生病,全家吃藥”,成員之間互相監督,不容有絲毫馬虎。在部隊,浪費糧食是絕對不允許的。羅亞松剛到部隊時并沒有節約意識,經常把自己不愛吃的東西挑到一邊。有一次,她把整個饅頭丢進泔水桶,被連長發現後,在全連大會上提出了批評,并讓班長親自去桶裡撈起饅頭當衆吃下去。班長無可奈何将饅頭吞進去的那一刻,羅亞松感到萬分内疚和羞愧,她知道說再多的“對不起”也無濟于事了,淚水早已不知不覺鋪滿她的臉龐。從此以後,羅亞松再也不挑食,再也不浪費一粒米了。
羅亞松所在的連隊是集團軍組建的第一支女兵建制連,正是因為第一支,這支連隊與衆不同,其它連的女兵也許隻是在空調房裡接着電話,而她們卻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男兵怎麼訓,她們就怎麼訓,男兵幹的事,她們都得幹。每次跑武裝,羅亞松總感覺自己的半條命都快沒了,但跟着大家一起跑,一起堅持,每次都突破着自己的極限,這種不服輸的勁頭使她從一個柔弱的女子變成了能扛起300斤重地杆的女漢子。當年長發及腰的學生妹已變成一名齊耳短發、言行幹練的女兵。
繼往開來 譜寫人生新篇章
當兵兩年後,該怎麼辦呢?羅亞松舍不得脫下這身橄榄綠,她決定繼續當個好兵,嘗試報考軍校。但是在部隊時間不像在學校那樣充裕自由,連隊的訓練每天不間斷,周而複始,自己能支配的時間并不多。
每天晚上訓練結束後,戰友們都回宿舍休息,她卻到會議室複習,一看書就到了大半夜,遇到不懂的内容,就纏着連長、指導員來教。備考過程雖然充滿艱辛,但羅亞松拿出部隊裡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勁頭,學習起來感覺總有用不盡的力量。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6月,在全國士兵學員統考中,羅亞松以全軍陸軍女兵專升本第一名的成績被陸軍工程大學錄取。“永遠記得我是一個兵!無論當兵、考軍校,我樣樣要有出息,決不給部隊丢臉!”羅亞松接到陸軍工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說,“我要帶着更加豐富的知識,為祖國的國防事業做貢獻。”羅亞松道出了自己從軍報國、求學明理的初心。“軍裝對每個軍人都是一種情結,穿了一天也好,一年也好,十年也好,責任是一輩子的。”自從穿上軍裝的第一天,羅亞松就不自覺地背負起一種責任感。
進入軍校後,不再像部隊訓練那麼緊張了,學習時間恢複成正常的作息時間。“雖然不用5點半起床,不用每天跑6公裡,但經過了部隊訓練,軍人的優良習慣我保持了下來,每天早起,注重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态。我想,這就是軍人帶給我最大的改變。”羅亞松總結道。
在軍校裡,羅亞松認識了來自全國各地各個軍區部隊考來的同學,大家曾經都是各部隊的佼佼者,在這裡有很多值得學習的人物,他們比通過普通高考入軍校的同學們更加懂得珍惜,更能明白什麼是“戰友情”,羅亞松為有一個這樣的學習氛圍而感到高興。她希望在這個新的熔爐裡,能與大家共同進步、共同成長。談到未來的打算,羅亞松說:“本科畢業後還打算考研,再難也要試試。”
當知道現在有很多的學弟學妹也想參軍的時候,作為學姐,她毫不吝啬地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大學畢業之後再參軍,那樣自己的閱曆也可以更豐富些,在部隊的發展空間也可以更大一些。